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北東眼山夜間靜觀




夜間靜觀,是這次活動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在夜晚漆黑的林道之中,讓每位學生獨自停留於某個角落,體驗和森林融為一體的感覺。我喜歡聽這些孩子興奮地在靜觀之後分享的感想,他們述說著自己如何與黑暗相處,聽見森林中各式各樣的微小騷動,感受那些夜行生物若有似無的視線與穿梭,彷彿在分享一場充滿歷險的夢境。

被流放在北東眼山的黑夜密林中時,我也想起了許多事情,像是有次去南仁山出野外,為了搶在日出前到樣區內拍樹冠的魚眼照片,一行人靠著頭燈摸黑進樣區,那是我頭一次察覺到夜晚的森林與白天相比,根本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身處在夜的森林中,越是睜眼望向那彷彿會流動似的黑暗,有時感覺越像是在直視著自己眼底深處一樣,然後感覺到那外在的黑暗慢慢地擴散進來。那是種特別的體驗,當所有感官都在敏銳地探索著外在世界之際,卻反而更加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最後發現世界和自我其實是一體的。

而我這次在北東眼山靜觀時,則開始在思索「恐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人為什麼會恐懼黑暗呢?夜行性生物也會恐懼黑暗嗎?我甚至從來沒想過,植物是不是也會恐懼黑暗呢(又該如何定義植物的恐懼)?仔細想想,需要陽光來行光合作用的植物會不會才是世界上最恐懼黑暗的生物呢? 畢竟沒有陽光就沒有飯吃了耶。

「好餓喔~」想像著這片森林的眾多樹木多麼期待天光到來的心情,可能跟剛夜衝完餓得要命想殺去永和豆漿的大學生沒兩樣時,那瞬間忽然就覺得自己對於黑暗的恐懼似乎不算什麼了。而才剛這麼想,便看到遠方疑似是校長的手電筒光線,微弱慘白如阿飄般逐漸靠近,然後我們一起走回去,把孩子們一個個從黑暗中帶回來。

「等天亮了,準備跟大夥兒帶著孩子們一起去吃早餐吧。」

是的,我也跟這座森林的樹木們一樣期待著,明天迎接著我們的將會是個日光飽滿的好天氣。




北東眼山記行





承蒙實驗室學長的邀請,八月初我到了北東眼山參與樟湖國中小舉辦的生態營隊,四天三夜的滿滿行程,剛好趕在蘇迪勒颱風警報發布前圓滿結束,讓能參與這一梯的夥伴們都備感幸運。

樟湖國中小的陳清圳校長,提倡以生態教育為主題的學習環境,帶領學生走出戶外,從自然中學習並豐富人生的體驗。這次北東眼山之行,校長邀集了植物、鳥類、蝙蝠與環境教育的專家們各顯所長,從生物多樣性的各個面向引領學生認識自然生態;此外也安排了讓學生下廚做飯、環境議題討論、夜間靜觀等活動,培養學生獨立自強與團結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樟湖的可愛孩子們

經過這幾天的相處,我發現樟湖的這些學生具有許多讓人喜歡的特質,例如很有責任感,對於被分派到的任務會有始有終地去完成,很少會耍賴擺爛。他們對於各種新奇的事物或體驗總是充滿著好奇心,同時樂於學習,擁有不錯的學習力,也願意將所學教給不懂的夥伴。此外,他們幾乎不曾喊說好無聊,挺能自得其樂。面對群眾,他們相當善於表達與分享自己的感想,並能使人從中感覺到他們的思維與真誠。

不過當然他們仍舊有著屬於小孩子不成熟的地方,像是容易分心,到處蹦蹦跳跳十分愛玩,個性活潑但有時會忘記禮貌,需要三不五時跟他們耳提面命。而在思考與回答問題時,他們往往不夠切實深入,也較少能提出多元的見解,得仰賴他人的引導和協助方能呈現具有條理的表達結果。然而,把上述這些問題套用現在的部分大學生身上似乎也說得通,因此我並不認為這些國中小的學生有所不足,反而更讓人期待他們的成長。









如何見樹又見林

在這次的生態教育活動中,我發現學生們在觀察動物與植物時反應差異很大,面對動物時一群學生會圍成一團,爭先恐後地拍照並不時發出驚嘆聲;另一方面,面對植物時則多一臉疑惑,難以仔細觀察並描述出一棵樹所具有的特徵。

這樣的差異是因為觀察動物的機緣比較得來不易嗎?然而老實說我不覺得這全然是由於動物會跑會動會逃走的關係,而有可能是源於學生尚未學到觀察植物的方法,使得他們在觀察植物時既看不到門道,也看不到熱鬧。

在墾丁國家公園解說員培訓過程中,我學到了一些對於植物的解說所能運用的技巧。我們可以運用五感去體察一棵植物的特質與美麗之處,可以說明其生長環境的生態特色,可以講解它們與人類或其他生物的相互關係,甚至可以說出一個或許虛構但卻動人無比的傳說故事。

可是在這次活動中,似乎較少著重於這部分的引導學習。我相信學生有學習到不少學術上的知識以及野調需要的技術,但我稍有疑惑的是,他們對於生態的感知能否有機會更深入一點,慢慢從「見樹」逐漸邁向「見林」的眼界。除了環境的潛移默化,身為教育者的我們該如何引導學生探索得更深更廣,這是我不斷在思考的一件事。

而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樟湖的孩子們在這次活動中並不是被動的學習者,他們感受到的很多,彷彿擁有探險者與研究者的天生特質。我請他們在每木調查過程中提出五個關於這座森林的問題,而他們問:「為什麼這座森林裡會有大樹和小樹?」、「為什麼許多樹幹上都長著另外一些植物?」、「為什麼森林裡有許多倒下的枯木?」事實上,這幾乎就是生態學研究所的碩博士生們正在研究的主題了,這裡頭都蘊藏著森林生態學的哲學與理論,如果這些孩子們願意探索得更遠,就能看見這座森林的生態秘境。







從差異化到合作學習

另一個我察覺到的狀況是,這由五年級到九年級學生所組成的小隊具有認知與知識背景上的差異,因此我在教導他們稍微高深的知識或技能時,可以明顯感受到每個人理解程度上的落差。

譬如說關於樣區內樣方的座標系統,以及記錄樹木畫座標點的方式,對小學生而言就似乎太難,他們之中有些甚至無法分辨東南西北。幸好我記得小隊裡有位小學生會下圍棋,於是就想到用圍棋盤來舉例,之後再透過實際查樣點、拉樣線與每木調查的操作過程,慢慢加深他們對座標系的熟悉度。

不過我很快也發現,各小隊會自行把較難的地圖繪製工作交給學過座標的高年級隊員負責,測量樹木胸徑的工作則分派給低年級隊員,透過專業化來提升效率。如此分工合作雖然很值得讚賞,但為了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實際操作各項工作的機會,還是得提醒他們要互換任務、多方體驗。






融入遊戲與探究的生態教育

我參與的每木調查體驗活動,流程是各組將10 m ´ 10 m的大樣方拉出樣線,然後依序於裡頭5 m ´ 5 m的四個小樣方做每木調查,最後讓一起做調查的兩組學生互相複查對方樣區內的其中一個小樣方。不過我注意到,有些學生調查到第三個小樣方時就有點失去耐心了,忍不住抱怨怎麼還那麼多樹。

到這個階段,若學生們的調查技能基本上都已達到精熟,後續除了對耐心的考驗,我也開始在思考,是否能透過遊戲或其他更有趣的方式來協助學生應用所學。舉例來說,針對第三、四個小樣方,可以藉由過去每木調查者留下的資料,提供給學生幾棵樹木的編號與胸徑資料當線索,讓他們藉由觀察樹木鄰近的編號邏輯或是對樣方內樹木胸徑的觀察,找出指定的樹木並讓他們測量與記錄其胸徑,之後再透過新舊資料的比較,引導學生從樹木胸徑的變化來探究樹木生長的生物學及生態學知識。

除此之外,也可以用前人過去完成的每木座標地圖讓學生去做複查,請學生標記出在這次調查中疑似死掉、消失的樹木,並試著觀察、思考並描述這些樹木可能的死因。這個活動後續可以讓學生延伸思考森林更新與演替所具有的生態意義,也可進而探討枯倒木對於森林、生物多樣性及碳循環的重要性。

不過其實我也會有疑慮,若是上述的活動都想安排進去,時間真的足夠嗎?學生們真的可以在同一塊樣方裡來回穿梭樂此不疲嗎?對於生態學的主題探索,如何才能讓孩子們從幾棵樹的變化,去窺探整座森林所具有的生命哲學?以上這些問題我都尚未能想清楚,但我認為有付諸實現的價值,如果孩子們能覺得很有趣,又可以多學到一些東西就太好了。






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從勃起的雌蕊窺探艷紫荊的性生活秘辛



今年年初陪學校警衛修理監視器時,剛好附近幾棵艷紫荊(Bauhinia x blakeana)花開得燦爛無比,於是我便生物魂爆發,一邊工作一邊順道來觀察艷紫荊的花。

同樣作為豆科(Fabaceae)中蘇木亞科(Caesalponioideae)的成員之一,艷紫荊花的構造與鳳凰花(Delonix regia)滿類似的,皆為五片花瓣,並且上位花瓣具有斑斕搶眼的蜜標圖案,提醒訪花者香甜的花蜜就在花基部的蜜腺中。

由於艷紫荊實在是太常見的校園植物及行道樹種了,相信很多人對他應該不陌生。可是另一方面,在植物分類學的課程中,卻又一定會提到很容易與艷紫荊搞錯的兩個親戚,那就是同為羊蹄甲屬的羊蹄甲(B. variegata)與洋紫荊(B. purpurea),假如可以成功辨認出這三種樹種的差異,基礎的植物分類技能便可算是入門了。

但這篇先不談分類,因為我在觀察中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艷紫荊花的雌蕊竟然會「勃起」!用「勃起」這詞大概會被罵譁眾取寵,其實就是艷紫荊花的雌蕊花柱具有明顯「彎曲翹起」的形態,而且並非每朵花的雌蕊都呈現勃起狀態,從照片中可以看出,有些花的雌蕊呈現180度的平直,有的則呈現90度或甚至更小角度的彎曲形態。


平直雌蕊的艷紫荊花

平直雌蕊的艷紫荊花

彎曲雌蕊的艷紫荊花

彎曲雌蕊的艷紫荊花


於是動腦時間到了,浮現在我腦海中的第一個問題是:「這兩種形態的雌蕊,是來自於個體之間遺傳性狀的差異,還是表型可塑性的表現?」很快的,我先暫時否定了前者,因為我立即觀察到這兩種花會同時開在同一棵樹上,所以這顯然是個體內的性狀差異。除非我能再找到另外一棵艷紫荊樹上只開有一種雌蕊形態的花,但我所觀察的校內十幾棵艷紫荊顯然都不是。

那麼繼續來思考下去,假如勃起的雌蕊是一種表型可塑性的表現,它可能是以兩種方式表現出來的:(1)一朵花開之前,就決定了雌蕊的形態,開花過後不會改變;(2)一朵花開了之後,雌蕊可能會逐漸從平直轉變為勃起,或者相反。

前者所指的比較接近「兩型花」,例如在稻垣榮洋所著的《身邊雜草的愉快生存法》有提到,有些植物會開「異花授粉」與「自花授粉」兩種不同形態的花,以確保在異花授粉成功率不佳的情況下,仍有機會藉由自花授粉繁衍下一代。後者則類似雌蕊、雄蕊異時成熟的時間差,雄蕊或雌蕊成熟時所伴隨的形態改變,可造成時間或空間的隔離,以避免自花授粉。

若用動物學的例子來解釋的話,前者近似於鱷魚卵的性別會受到孵化時溫度的影響,此性別在孵化後不會再改變;後者則類似小丑魚等某些魚類,在族群雌雄數量比例改變時,個體會有性別轉換的情況發生。不過以上只是簡略的比喻,未必符合表型可塑性的定義,希望別反而更加深各位的迷惑。




讓我們回到主題,艷紫荊的雌蕊形態是上述的哪一種呢?回答這個問題可能需要一點耐心,必須從一朵花的開落從頭開始觀察,以期能觀察到雌蕊確實的形態變化,故容我暫且把這問題留給有興趣的人去觀察吧。

而科學研究迷人又惱人的地方便是,每當我試著回答一個問題,緊接著總是伴隨更多問題在我腦海中不斷產生。

為什麼艷紫荊的雌蕊會有勃起的形態?
這形態上的差異背後受到什麼生理機制所調控?
這是主要是受到遺傳還是環境的影響?
勃起的雌蕊有什麼特殊的功能或優勢嗎?
所有植物中只有艷紫荊的雌蕊會勃起嗎?

唉唷,這樣問下去真的是十萬個為什麼,把所有問題都解決的話都可以寫成一本論文了。正所謂把一個問題的種子埋進心裡,成長茁壯開花結果,就會留下更多的種子。如果土壤養分不夠,就不要急著種下所有的種子,不妨把種子分享給願意耕種的人吧。或者喜愛自問自答如我,空閒時就把問題拿出來想一想澆澆水施施肥,說不定忽然間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於是來看看我種下的種子一號:為什麼艷紫荊的雌蕊會有勃起的形態?

要回答這個問題,請先準備好一把解剖刀,讓我們把艷紫荊雌蕊彎曲的部位縱剖開來觀察,你會發現原來這個部位剛好是雌蕊的子房。國中生物教過我們,植物的子房通常會發育為果實,胚珠則發育為種子。而對於許多豆科植物來說,他們的果實就是豆莢,因此又叫作莢果;豆莢中一顆顆的豆豆便是胚珠發育成的種子。

觀察艷紫荊的子房,會看到「邊緣胎座(marginal placentation)」的形式,所有胚珠都位於特定一側,這也是豆科植物的特徵之一。其實挺好理解的,回想看看餐桌上常出現的甜豌豆或是下酒菜帶殼毛豆,他們與艷紫荊一樣都是豆科植物。你在吸毛豆莢的時候,是否有注意到毛豆仁都緊連在豆莢的某一側呢?


艷紫荊的子房縱切圖,所有胚珠街位於同一側的邊緣胎座
照片引用自《黑胡桃部落格》
http://blackwalnut.npust.edu.tw/archives/1432


那麼讓我推敲看看「邊緣胎座」與「雌蕊勃起」有什麼關聯?

邊緣胎座具有一種不對稱性,當皆位於同一側胚珠要成長變大時,豆莢的另一側可能得變得更長,方可提供足夠的生長空間。而這一側長、一側短的情況,是否因此造就了艷紫荊雌蕊花柱產生明顯的彎曲角度呢?就如同經常宛如微笑般的彎曲甜豌豆,或許這種彎曲雌蕊與果實及種子發育有關。


接著來回答我深感興趣的另個問題:勃起的雌蕊有什麼特殊的功能或優勢嗎?

每當思考關於植物形態與功能的問題時,總是令我彷彿重回研究所的美好時光,腦海中倏然迸出靈感之際,那種興奮無比卻又沒有太多把握的心情。因為我明白,要確立植物的某種形態特徵與其眾多可能的功能之間的相關性或因果關係,通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那需要縝密與正確的實驗設計,以及眾多文獻與研究成果的支持。

不過沒關係,這些困難並無礙於每個科學家藉由原初的觀察所誕生的靈光乍現,那是一種對於世界萬物的真實和奧祕所展露的好奇心。

不小心又離題了,去上廁所的各位可以回來囉。

我在觀察艷紫荊的當下,立即聯想到勃起的雌蕊很可能有助於避免自花授粉。藉由觀察可知,彎曲的雌蕊柱頭高於周圍的雄蕊,而平直的雌蕊則會使得柱頭位於雄蕊花藥的下方,並且兩者相距較近,這很可能增加自花授粉的機率。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要避免自花授粉呢?」,自花授粉儘管較能確保每個胚珠都能完成受精,但異花授粉卻有助於增加下一代的遺傳多樣性;較高的遺傳多樣性,則有利於其後代適應各式不同的環境。故就生態演化的觀點而言,異花授粉的重要性可說是維繫著族群在這動盪世間繁衍不息的關鍵。

此外,不曉得是否為偶然,我所觀察到的艷紫荊花,具有平直雌蕊的花朵其雄蕊花藥大多尚未開裂,反之具有彎曲雄蕊的花朵則雄蕊多有已開裂的花藥。

此觀察結果亦可助於解釋「彎曲雌蕊有助於避免自花授粉」,然而,由於我並未實際進行連續時間內對同一朵花的觀察,因此仍無法斷言雌蕊彎曲角度是否會隨開花時間改變,以及雄蕊花藥開裂時機與花柱彎曲的關係。


以上是第一個我所想到的勃起雌蕊的功能:「避免自花授粉。」不過作為一個滿腹好奇的科學家,往往不會只滿足於一個解釋,伴隨著更多觀察與發想,相同的研究結果很可能激發出不同的討論與觀點。譬如我這幾天又驚覺另一個合理的可能:「艷紫荊藉由彎曲的花柱將柱頭抬高,使得柱頭更靠近其上位花瓣鮮豔的蜜標圖案,可能有助於訪花者協助雌蕊完成授粉。」

還記得文章開頭我曾提過的「蜜標」嗎?這個醒目的漂亮圖案不光只是提醒訪花者來蜜腺這邊白吃白喝,也肩負著吸引帶有花粉的訪花者前來柱頭完成授粉的重大任務。俗話說:「吃人嘴短,拿人手軟 ()」既然花蜜都喝了,幫人家傳個香火也是應該的。

然而,嗡嗡嗡忙碌的這群訪花蜂也許不太懂得做人的道理,也可能是蜜腺與柱頭之間真的咫尺天涯,艷紫荊要完成授粉在我眼中似乎困難重重。譬如在照片中我觀察到的那隻訪花蜂,她輕巧地飛進艷紫荊花基部的蜜腺,絲毫沒觸碰到雌蕊的柱頭,就這樣吃了一頓霸王餐。

因此若要降低異花授粉的難度,或許得想辦法提升柱頭與訪花者之間交集的可能性。而我猜想,勃起雌蕊的彎曲形態一方面可以讓柱頭更為靠近蜜腺,另一方面也恰好使得花柱挺立於蜜標圖案的中央。

當訪花蜂向花朵靠近時,蜜標圖案就如同機場的跑道燈指示,訪花者可能有較高的機率順從著蜜標的指示,前往基部蜜腺的所在。是故將雌蕊柱頭放置在蜜標圖案的中央,也許能讓訪花者更有機會在無意之間將身上攜帶的花粉帶至柱頭上,增加雌蕊授粉成功的機率。

綜合上述,「避免自花授粉」以及「增加雌蕊授粉成功的機率」,這是我目前所想到的兩種可能,來解釋艷紫荊雌蕊勃起的功能。


訪花蜂在艷紫荊花基部的蜜腺採蜜


寫到這已經三千字,但我才剛要開始討論一個更深入的議題。

或許某些對艷紫荊有所認識的人,早已發現我先前這些敘述當中,犯了個非常嚴重的矛盾。我把勃起雌蕊的功能都指向於與有性生殖相關的好處,但令人遺憾的是,艷紫荊作為一個雜交種,他其實無法完成有性生殖,儘管能開花結果卻無法留下種子,就如同生物課本介紹的騾子。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諷刺,但又帶給我更深的省思:「對於一個不孕的個體或物種,身為科學家可以用繁殖的觀點去解釋其性狀的功能嗎?」這樣的解釋有著怎麼樣的意義?既然艷紫荊無法產生種子,為什麼他要耗費大量的資源去開花,難道這就只是來自基因遺傳上的一種本能嗎?

這些問題恐怕比先前任何一個問題都更加複雜,也更難以回答。我必須很謹慎地讓自己在思考時,不要夾雜太多人性的觀點,以避免造成對於不孕者的歧視。

首先,我覺得艷紫荊所具有的與生殖相關的性狀表現確實是來自於本能,因為我也觀察了與其親緣關係相近的羊蹄甲花,發現羊蹄甲花的雌蕊同樣也具有彎曲和平直的形態差異。因此藉由從不孕的艷紫荊身上所觀察的結果,同樣可以說明可孕的羊蹄甲花所具有的功能性狀。

這是生物研究很珍貴也很美妙的一點,相較於全球眾多的生物種類,生物學家卻能透過相對極少數的物種作為研究材料,獲得萬物皆然與同中存異的研究成果。

如果我一開始觀察的材料是羊蹄甲,或許就不會產生有性生殖功能討論上的矛盾了。不過幸好是艷紫荊先選擇了我,讓我得以透過他美麗的花朵,思考這個世界上尚未揭開的微小奧秘。我認為用繁殖的觀點去解釋艷紫荊花的性狀與功能並沒有錯誤;但相對的,我同樣也好奇如果用「無法繁殖」的觀點,能否解釋艷紫荊花的性狀與功能。

譬如說,在觀察與比較艷紫荊與羊蹄甲花之後,我發現相較於羊蹄甲,艷紫荊的花較大、花柱較長,因此柱頭與蜜腺的距離較遠,這可能並不利於授粉。可是對於無法繁殖的艷紫荊來說,這樣的生殖劣勢是否反而比較無關緊要呢?

從這樣的角度去思索不孕的物種如何面對環境適應的壓力,我頗好奇他們是否會傾向於犧牲與生殖相關的性狀表現,轉將資源投注於個體生存與無性繁殖的相關性狀上。然而,在探索這個問題之前,我又得先釐清這些不孕物種在演化上扮演的角色,這著實是個很複雜的題目。


羊蹄甲花同樣也具有彎曲雌蕊

住家附近拍攝的羊蹄甲照片


公園的羊蹄甲樹開的花,平直雌蕊

公園的羊蹄甲樹開的花,彎曲雌蕊

羊蹄甲花的子房逐漸發育為豆莢,過程似乎是由彎曲轉變為平直形態

觀察到的羊蹄甲花大多是彎曲雌蕊,但豆莢卻大多呈現直條狀

除了本能之外,或許從功能的角度,仍然可以為我們解釋為何不孕的艷紫荊要耗費資源在開花這件事。首先我想到的是「種間競爭」,植物間的競爭異常激烈,搶光奪水佔地拚繁殖,各大擂台風起雲湧。只是想必你會在觀眾席上忍不住對艷紫荊大喊:「你又不產種子,跟人家拚什麼繁殖!」那你可就錯了,事情或許沒有你想得那麼簡單。

「自己不產種子,不代表不能阻止別人產種子。」這句話多麼適合放在宮鬥劇的劇本中。我個人的推想是,對於具有相同訪花者的植物來說,吸引並爭取訪花者的來訪是關乎有性生殖是否成功的關鍵。

為了跟具有共同訪花者的植物競爭,艷紫荊可藉由開花提供訪花者可供食用的花粉與花蜜,讓這群訪花者在酒足飯飽之後,沒有多餘的時間與力氣去幫助其他植物傳播花粉,藉此降低其他種植物授粉的成功率,進而減輕其他物種透過種子傳播所帶來的競爭壓力。

以此觀點來看,既然艷紫荊無法產生種子,就省下了投注在種子生成上的能量,這些能量或許便能運用在其他競爭策略上。這麼說來,艷紫荊反而更應該綻放比其他植物更鮮豔奪目的花,提供更豐富的花蜜來吸引更多訪花者。如此一來,缺乏訪花者授粉的其他植物想必也會備感壓力吧!


以上就是我這幾個月來對於艷紫荊花的觀察與思考,似乎寫得有點流水長篇,文末再補上一篇精簡的摘要,讓趕時間的好奇讀者速戰速決。由於整篇文章中大多都是我未經實驗佐證的猜想,因此著實不敢說是個人的研究成果,不如說是我的觀察心得分享。

若有讀者發現文章中的觀念有誤、邏輯不對、錯字暗藏,請務必告知我,讓我有改進的機會。若是讀者對文章內容有疑問、建議或其他想討論的地方,也歡迎你撥空留言指教。



艷紫荊花柱的彎曲形態之成因與功能

  艷紫荊花的花柱可觀察到兩種形態,分別為柱頭位於雄蕊下方的平直雌蕊,以及柱頭位於雄蕊上方的彎曲雌蕊。彎曲雌蕊的彎曲點位在子房,此形態發生可能與其邊緣胎座中胚珠皆位於同一側有關。推測彎曲雌蕊的功能,一方面可讓柱頭位於花藥上方,以避免自花授粉;另一方面,柱頭也會更靠近蜜腺與上位花瓣的蜜標圖案中央,可能使攜帶花粉的訪花者有較高機率觸碰到柱頭以完成授粉。

  艷紫荊為無法行有性生殖的物種,以有性生殖之觀點解釋此雌蕊形態的功能,可能產生邏輯上的矛盾。然而,與艷紫荊親緣關係相近的羊蹄甲,亦可觀察到相同的雌蕊形態特徵,故亦能支持本篇所提出之雌蕊形態與授粉的關係。進而探討艷紫荊此不孕物種卻仍會開花所可能具有的生態意義,或許是透過提供訪花者充足的花粉與花蜜來食用,以阻止訪花者幫助其他物種傳播花粉,藉此降低其他種植物有性生殖的成功率,來取得種間競爭的優勢。




◎延伸閱讀
黑胡桃部落格─艷紫荊花的構造

花園裡的誘惑與機心 /胡哲明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奪寶者的強勢來襲─桌遊《失落的城市》的創新規則分享



這幾年來陸陸續續接觸了好幾款桌遊,稍微累積了些品味桌遊的個人經驗。我通常在鑑賞一款桌遊時,除了會評估遊戲難易度、規則複雜度、外觀質感、遊戲內涵與娛樂性之外,「耐玩度」與「遊戲變化的可能性」也是我相當關注的一部分。

假如一款桌遊的設計,能提供玩家更多修改遊戲規則與靈活變化的空間,感覺不就很類似玩RPG遊戲時可以選擇遊戲難度和分歧劇情的路線,可以讓玩家依照自己的喜好來享受不同的遊戲樂趣。

《失落的城市》這款桌遊,則是最近讓我不禁埋首研究的心頭好。它的卡片繪圖極為精緻優美,遊戲的基本規則也很簡單,並且限定只能兩個人玩,遊戲過程兩位玩家之間甚至不用說話與交流,因此大概很難運用在聚會破冰或諮商輔導的用途。







老實說,《失落的城市》最初給我的印象是:「好無聊喔,大概玩不到第三回合就想中離跑去看康熙來了。」不過,之後因為剛好有兩個朋友想一起玩這款桌遊,於是我腦中便忽然靈機一動,思考著如果加入第三位玩家,《失落的城市》是否能夠變成娛樂性與變化度更高的一款桌遊呢?

一想下去就不得了,首先我創造出了「奪寶者」這個角色,專靠搶佔兩位探險者的區域來獲取分數,並讓他擁有可無視卡片顏色來放牌的超強技能。然而,讓奪寶者太過暢秋也不行,所以又規定奪寶者只能在逐一遞增的限制下放牌,這使得奪寶者非常難以出牌,幾乎可說是武功全廢。

為了平衡奪寶者與探險者之間的強度,我腦力激盪出新的「萬用卡規則」,讓探險者們經常棄之不用的投資卡,搖身一變成為奪寶者的進攻利器。可是這麼一來,奪寶者專門搶別人的分數,玩家們應該都會忍不住對這種惹人厭的角色吐口水吧。

真沒辦法,為了守護世界和平,那就再加入「共利規則」與「紅利規則」,讓奪寶者轉變為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奪寶者可以藉由出牌策略的運用,選擇與探險者一起合作贏取共享的利益,或是競爭搶奪探險者的分數。





奪寶者的特色就是無視卡片顏色但必須逐一遞增的放牌技能,以及將投資卡當作萬用卡使用

奪寶者的牌以橫放表示,在共利規則之下,探險者可計入5分紅色卡的分數

奪寶者的萬用卡規則,必須依照投資卡的顏色來使用


此外,就算是只有兩位玩家,也可以嘗試放入新的規則。例如可以把兩張卡片分數相加合併使用的「加法規則」、可以用投資卡搶佔對手分數的「襲擊規則」、以及把投資卡當作任意遠征卡使用的「萬用卡規則」,這些規則的組合都能夠增加每次遊戲的變化性。

對我來說,奪寶者規則的加入不僅是讓遊戲的變化性提高,更重要的是,玩家之間的交流將更頻繁,並且須要透過想像及猜測對手的心理來幫助出牌戰術的活用。奪寶者與探險者之間競爭與合作的關係,也成為了遊戲中很關鍵的潛在影響要素,因此更能藉由遊戲過程來探知玩家的個性、處世態度等心理特質。

如果你喜歡玩家之間變化多端的交流,對於數學的加法又不太頭痛的話,那麼推薦你玩玩看我所設計的《失落的城市》三人規則,感受一下奪寶者的角色魅力。假如你喜歡與朋友靜默相看兩不厭,無所謂,歡迎你們繼續享受《失落的城市》靜水深流的原始規則。至於《失落的城市》是否還有持續進化的可能性,歡迎各位玩家們一起來腦力激盪吧!



加法規則,可變形為探險者能將投資卡當作任意點數搭配使用

奪寶者的加法規則,必須至少搭配一張該區顏色的卡片

結算分數時非常考驗加法心算的功力


以下分享的是我個人設計的《失落的城市》桌遊新遊戲規則,在三人遊戲中新增奪寶者的角色。本規則版權所有,請依照本部落格文章授權規則使用。


失落的城市獨家進階規則

兩位玩家新規則

萬用卡規則
  各色投資卡可在其對應顏色的區域內,當作任意分數的遠征卡來使用,但其分數只能比前一張卡片多1,並且不可接在10分的遠征卡上。

  例如,當藍色區域目前最末端卡片為6分,則藍色投資卡可視為一張7分的遠征卡來放置使用;若是該區域尚未放置遠征卡,或是只放了總分加乘用的投資卡,此時投資卡可當2分的遠征卡來使用。

襲擊規則
  可將投資卡橫放在對手已展開投資或遠征的區域,並依照上述「萬用卡規則」來使用。其計分方式為兩位玩家平分此卡的分數,例如A玩家在B玩家的綠色區域內的8分遠征卡上放置一張投資卡,此卡可被視為9分,分數平分後依四捨五入法,AB各得5分。

  負面來說,此規則可用於減低對手的得分,並使其無法放置同分數的手牌;正面來說,若綠色10分遠征卡已擺放於我方的區域內,則對手必然無法再打出綠色10分遠征卡,此時藉由襲擊規則反倒能讓雙方皆互蒙其利。

加法規則
    可將兩張以上的同色遠征卡分數相加來合併使用,但是其加總分數必須剛好比前一張卡片多1分,並且不可接在10分的遠征卡上。此規則亦可加入下述奪寶者的三人玩家規則來增加遊戲變化。

  例如在紅色區域內,目前末端排放的卡片為9分的遠征卡,此時玩家可將手牌中的2分、3分、5分的紅色遠征卡合併放在9分遠征卡上,視為一張10分遠征卡來使用。但請注意,不管合併出了幾張牌,抽牌依舊只能抽一張,因此這會讓手牌總數下降,導致可選用的手牌數量愈來愈少。

三位玩家新規則
新增「奪寶者」角色
a.     除了原本兩位探險者之外,第三位玩家則擔任奪寶者,並且由各玩家在三回合中輪流當。遊戲開始先由兩位探險者先開始放牌,之後才輪到奪寶者放牌。

b.    三個玩家的情況下,單回合內玩家可出的牌較少,因此原本兩人規則中展開遠征的每個區域結算分數時必須扣除20分的投資,更改成只扣除15,以減輕遊戲難度。

奪寶者的玩法
a.     原有規則中,探險者必須按照不同區域的顏色,放置對應顏色的卡片,而奪寶者則可無視區域的顏色,在各種區域放置任何顏色的牌。

b.    奪寶者可在兩位探險者已展開投資或遠征的區域上放牌來贏取分數,但必須遵照逐一遞增的方式,放置比該區域最末端卡片分數多1分的遠征卡,奪寶者的卡片請以橫放來表明出牌者。

c.     例如,探險者A的白色區域目前最末端為6分遠征卡,奪寶者便可放上任意顏色的7分遠征卡。若是該區域放置的是投資卡,則奪寶者可選擇放任意色的投資卡來做加乘,或是任意色的2分遠征卡來展開遠征。

奪寶者的萬用卡規則
a.     當三人玩家時,僅有奪寶者可使用萬用卡規則。在各色區域內,奪寶者可將與該區域相同顏色的投資卡,當作任意分數的遠征卡來使用。

b.    該區域不同顏色的投資卡,則只有在最末端的卡片是奪寶者所出而非探險者所出的情況下,才能當作任意分數的遠征卡來使用。

c.     例如,在探險者A的紅色區域內,目前最末端為A所放的6分紅色遠征卡,奪寶者便可放上紅色投資卡作為7分的遠征卡來使用,而奪寶者之後可接續在這張自己所放的卡片後面,放上任意顏色的投資卡,作為8分的遠征卡來使用。

奪寶者計分的共利規則
a.     最後計算分數時,奪寶者在同個顏色區域內,可加總探險者A與探險者B領域內所有得分的卡片。除了自己出的牌可計分,在下列奪寶者與探險者合作的狀況,可計入更多的得分卡片。

b.    當奪寶者在探險者出的牌上放置相同顏色的遠征卡時,此遠征卡的分數可計入探險者與奪寶者的共同分數;相對的,若是奪寶者所放的與該區域顏色對應的遠征卡,探險者在上頭所放的遠征卡也會被計為探險者與奪寶者的共同分數。

c.     例如,在綠色區域內,探險者A先出了一張投資卡,奪寶者C隨後放上綠色的2分遠征卡,接著A又放上綠色的5分遠征卡,則A可計入C放的綠色2分遠征卡,C則可計入A放的綠色5分遠征卡。

區域內累積8張牌的紅利規則
  原有規則中,單一區域內若能累計8張牌以上,可獲得20分最終額外加分(不須扣除投資分數,也不計入投資卡的加乘)

  在三人規則中,各色區域內,探險者可算入奪寶者出的所有顏色的牌來獲取紅利,奪寶者則可加總其放置於兩位探險者同個區域所有得分的卡片總數來獲取紅利,此卡片總數包括共利規則中來自探險者的得分卡片。

奪寶者的優勢與劣勢
a.    藉由無視卡片顏色與投資卡的萬用卡規則,奪寶者不僅更能活用探險者丟棄的手牌,也可藉由搶佔探險者的遠征卡來減低對手的得分。
b.    共利規則與紅利規則有助於奪寶者與探險者建立合作關係,降低奪寶者對於探險者的威脅性,因此善用合作將是獲得高分的關鍵。
c.     透過控制兩位探險者的牌面,選擇對自己最有優勢的卡片放法來取得利害關係的平衡,會更有機會超越兩位探險者的得分。

A.   由於只能遞增累進來放牌,在遊戲初期不容易出牌與累積高分,必須等到遊戲後期才較能活用手中的高分牌。
B.   出牌會受制於探險者的牌路,若探險者投資的區域較少,可能會縮減奪寶者所能發展的區域;當探險者急於出掉高分的手牌,則會影響奪寶者遞增的放牌機會,嚴重者可能導致結算時的負分。
C.   跟探險者之間合作與競爭的關係,可能因每回合抽牌結果與戰術變化而變得極為複雜,必須多加思考對手各個階段的出牌心理,來調整自己的出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