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好書推薦‧從稻垣榮洋的《蔬果觀察記》談科普寫作




上個月我從圖書館借了這本稻垣榮洋的《蔬果觀察記》,事先完全沒人推薦,書的封面也很樸實無華,幾乎是靠直覺與緣分把它從書架上入手的。

但才翻沒幾頁,我就不禁深陷其中,驚覺這本書絕非科普讀物界的池中物。首先是那幽默活潑又充滿感性的筆觸,屢屢令我聯想到村上春樹寫的小品文,總是譬喻精妙得令人噗哧一笑;再者是對於各種蔬果的介紹,不僅結合了其農業的歷史淵源與相關科學研究成果,還藉由擬人譬喻的手法充分展現了每樣蔬果的迷人特質,讓人驚訝原來平凡的蔬果也潛藏著各種有如人性的奧妙;此外更上一層樓的是,作者會將每種蔬果的特質融合社會時事與人文議題,帶領讀者思考更多與人生相關的課題。

之所以如此讚揚《蔬果觀察記》,主要是因為我認為這本書在各方面都極完美地達到了我對於科普寫作的期待與想像。以我們日常飲食常見的蔬果作為書寫對象,本身就是十分生活化的主題,我喜歡作者從飲食文化的角度來切入科普的脈絡,並且花費心思去融入植物形態、發生與功能等植物學研究的學問。譬如我們所吃的白蘿蔔與蕪菁,到底吃到的是它們的根還是莖,這答案得先認識過「下胚軸」這項植物構造之後才能豁然開朗。

在每個篇章,作者會根據各式蔬果名稱的語義根源去追溯它們的原產地,在這追本溯源的過程中,作者便藉由生物地理學、演化及生態學的角度,從原產地的環境特色,去說明這些作物的形態特徵與其生長環境的關係。此外,精通植物分類學的作者,也沒忘記介紹每種蔬果所屬的家族。除了詳加說明同一科植物擁有的特徵之外,也會提醒讀者注意不同科的植物之間的特徵異同,並加以區分同源器官與同功器官在親源與演化所具有的差異。

由於我本身是從植物學研究出生的,因此這本書中所提及的諸多植物科學的學問,對我來說不亦是相當引人入勝的知識饗宴。像是從番茄的茄紅素去認識各種植物色素,從長得好快的竹子去了解充滿在每個竹節上的生長點。而另一方面,作者也從蔬果在歷史上的傳播、育種過程的重大事件,帶領讀者瞭解這些生活常見的作物在人類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例如無性生殖的馬鈴薯在病害中全軍覆沒,導致愛爾蘭發生百萬人以上死亡的嚴重飢荒;相反的,來自中美洲的地瓜則在二戰後缺乏糧食的日本土地上,靠著其驚人的生長力與收穫量,成為了拯救飢荒的重要功臣。

《蔬果觀察記》的筆調雖然輕盈暢快,但其針對書寫蔬果特質所衍生出的時事針砭,卻屢屢讓人在閱讀之後心有戚戚焉。譬如從小黃瓜的栽培與市場需求的關係,談及教育僵化與包容異已的社會議題;以及從玉米的顏色與馬雅文明的傳說、黃秋葵與黑人奴隸的故事去描寫種族議題,發揚人生而平等的精神。我非常喜歡這些動人無比的書寫,這讓科普作品不僅是傳承科學知識的載體,更蘊含了對於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映照與關懷,讓人們內心的情感有所迴響。

《蔬果觀察記》這樣一本包羅植物學的形態、發生、功能、分類,以及生態學的演化、生物地理、生物多樣性、環境教育,更涵蓋人文、歷史、社會、教育、飲食文化、農業等多面向的議題融入。如此將蔬果、生活與科普完美結合的作品,再加上輕快如村上春樹小品文的詼諧筆調,在此誠摯地向各位推薦。



以下為《蔬果觀察記》中節錄的一部分:〈小黃瓜─最討厭彎彎曲曲的?〉


其實彎彎曲曲的小黃瓜在味道上不會有什麼大差異,但彎曲黃瓜的外觀倒是很不討喜,裝箱的時候也很不方便,簡直被烙上了不合群又難搞的標記。因此,據說為了不要培植出彎彎曲曲的小黃瓜,農民便會採取在小黃瓜前端掛上重物,或是把小黃瓜放在筒狀模型裡長大等等各種讓人笑不出來的方法。

但小黃瓜原本就是一種生物啊,就算環境條件完全相同,不會長出一模一樣東西的部分才是生物的有趣之處吧!但卻只是為了追求外觀美醜與裝箱的便利性,便開始要求製作出如同工業製品一樣的東西。

採收下來的小黃瓜會根據大小及彎曲程度,來決定分成差距極小的各種階級。區分選擇的機器只根據外觀便毫不留情地將收穫物品分門別類。即使味道沒有任何差別,較小的小黃瓜與彎曲的小黃瓜還是會被剔除在等級之外,再無見到陽光之日。

也許是我一個人的想法吧!就是因為小黃瓜被如此階級化分類,我們人類才會也以偏差值與學歷這樣單一的標準被審視分類吧!因為不想種出彎彎曲曲的小黃瓜,就加重孩子們的負擔,並且還緊緊箍住外框,這麼一來,小黃瓜與孩子們的外表全都很可怕地變成了一模一樣,那他們的個性都消失到哪裡去了呢?

不論愛因斯坦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紀天才,一旦世界上所有人類都是愛因斯坦的話,這個世界根本就無法成立了。小黃瓜彎彎曲曲的外觀的確並不好看,但本來就是極富多樣性的生物竟會長成完全一樣才比較奇怪吧!只要想到這裡就令人不舒服。

小黃瓜的命運並沒有這樣就結束了。站在庶民一方的小黃瓜,反而受到了變化無常的庶民們的不斷耍弄。

從前的小黃瓜果實會覆有一層叫做「Bloom」的白色粉狀物。這種白霜是因為表面細胞變化之後形成的白色細毛,被認為具有撥水的功能。這種物質與桃子果實表面的白色粉狀細毛是一樣的東西。

這種白色細毛當然是小黃瓜本身所自然分泌出來的物質,理應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無奈的是,這種細毛卻被人們懷疑「不會是農藥吧」,非常不受喜愛。雖然這時只要解開這個誤會就好,但結果大家卻是配合那些在乎外觀的消費者需求,最後還是推出了沒有白色粉狀物的小黃瓜。現在,出現在市面上的幾乎都是沒有白色細毛的無白霜小黃瓜。但是那些無白霜小黃瓜的口感並不好,做成沙拉雖然還好,但缺點就是醃漬起來的料理很不好吃。不僅如此,因為這些無白霜小黃瓜很容易得病,反而需要使用大量的農藥。這是多麼諷刺的結果啊!

最近,甚至出現了懷念彎曲小黃瓜與舊有小黃瓜的聲音,亟欲矯正過度發展的蔬菜生產近代化的想法也開始行動。但這次卻是把「彎曲的小黃瓜」當成了象徵性的存在,結果甚至出現了彎曲小黃瓜才好的風潮。這對小黃瓜來說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因為小黃瓜都正在盡量努力,想要長得筆直挺拔吧!

不論是彎曲的小黃瓜,還是筆直的小黃瓜,各式各樣的小黃瓜都能以小黃瓜本色培育而成的時代,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到來呢?


稻垣榮洋 《蔬果觀察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