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好書推薦‧從稻垣榮洋的《蔬果觀察記》談科普寫作




上個月我從圖書館借了這本稻垣榮洋的《蔬果觀察記》,事先完全沒人推薦,書的封面也很樸實無華,幾乎是靠直覺與緣分把它從書架上入手的。

但才翻沒幾頁,我就不禁深陷其中,驚覺這本書絕非科普讀物界的池中物。首先是那幽默活潑又充滿感性的筆觸,屢屢令我聯想到村上春樹寫的小品文,總是譬喻精妙得令人噗哧一笑;再者是對於各種蔬果的介紹,不僅結合了其農業的歷史淵源與相關科學研究成果,還藉由擬人譬喻的手法充分展現了每樣蔬果的迷人特質,讓人驚訝原來平凡的蔬果也潛藏著各種有如人性的奧妙;此外更上一層樓的是,作者會將每種蔬果的特質融合社會時事與人文議題,帶領讀者思考更多與人生相關的課題。

之所以如此讚揚《蔬果觀察記》,主要是因為我認為這本書在各方面都極完美地達到了我對於科普寫作的期待與想像。以我們日常飲食常見的蔬果作為書寫對象,本身就是十分生活化的主題,我喜歡作者從飲食文化的角度來切入科普的脈絡,並且花費心思去融入植物形態、發生與功能等植物學研究的學問。譬如我們所吃的白蘿蔔與蕪菁,到底吃到的是它們的根還是莖,這答案得先認識過「下胚軸」這項植物構造之後才能豁然開朗。

在每個篇章,作者會根據各式蔬果名稱的語義根源去追溯它們的原產地,在這追本溯源的過程中,作者便藉由生物地理學、演化及生態學的角度,從原產地的環境特色,去說明這些作物的形態特徵與其生長環境的關係。此外,精通植物分類學的作者,也沒忘記介紹每種蔬果所屬的家族。除了詳加說明同一科植物擁有的特徵之外,也會提醒讀者注意不同科的植物之間的特徵異同,並加以區分同源器官與同功器官在親源與演化所具有的差異。

由於我本身是從植物學研究出生的,因此這本書中所提及的諸多植物科學的學問,對我來說不亦是相當引人入勝的知識饗宴。像是從番茄的茄紅素去認識各種植物色素,從長得好快的竹子去了解充滿在每個竹節上的生長點。而另一方面,作者也從蔬果在歷史上的傳播、育種過程的重大事件,帶領讀者瞭解這些生活常見的作物在人類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例如無性生殖的馬鈴薯在病害中全軍覆沒,導致愛爾蘭發生百萬人以上死亡的嚴重飢荒;相反的,來自中美洲的地瓜則在二戰後缺乏糧食的日本土地上,靠著其驚人的生長力與收穫量,成為了拯救飢荒的重要功臣。

《蔬果觀察記》的筆調雖然輕盈暢快,但其針對書寫蔬果特質所衍生出的時事針砭,卻屢屢讓人在閱讀之後心有戚戚焉。譬如從小黃瓜的栽培與市場需求的關係,談及教育僵化與包容異已的社會議題;以及從玉米的顏色與馬雅文明的傳說、黃秋葵與黑人奴隸的故事去描寫種族議題,發揚人生而平等的精神。我非常喜歡這些動人無比的書寫,這讓科普作品不僅是傳承科學知識的載體,更蘊含了對於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映照與關懷,讓人們內心的情感有所迴響。

《蔬果觀察記》這樣一本包羅植物學的形態、發生、功能、分類,以及生態學的演化、生物地理、生物多樣性、環境教育,更涵蓋人文、歷史、社會、教育、飲食文化、農業等多面向的議題融入。如此將蔬果、生活與科普完美結合的作品,再加上輕快如村上春樹小品文的詼諧筆調,在此誠摯地向各位推薦。



以下為《蔬果觀察記》中節錄的一部分:〈小黃瓜─最討厭彎彎曲曲的?〉


其實彎彎曲曲的小黃瓜在味道上不會有什麼大差異,但彎曲黃瓜的外觀倒是很不討喜,裝箱的時候也很不方便,簡直被烙上了不合群又難搞的標記。因此,據說為了不要培植出彎彎曲曲的小黃瓜,農民便會採取在小黃瓜前端掛上重物,或是把小黃瓜放在筒狀模型裡長大等等各種讓人笑不出來的方法。

但小黃瓜原本就是一種生物啊,就算環境條件完全相同,不會長出一模一樣東西的部分才是生物的有趣之處吧!但卻只是為了追求外觀美醜與裝箱的便利性,便開始要求製作出如同工業製品一樣的東西。

採收下來的小黃瓜會根據大小及彎曲程度,來決定分成差距極小的各種階級。區分選擇的機器只根據外觀便毫不留情地將收穫物品分門別類。即使味道沒有任何差別,較小的小黃瓜與彎曲的小黃瓜還是會被剔除在等級之外,再無見到陽光之日。

也許是我一個人的想法吧!就是因為小黃瓜被如此階級化分類,我們人類才會也以偏差值與學歷這樣單一的標準被審視分類吧!因為不想種出彎彎曲曲的小黃瓜,就加重孩子們的負擔,並且還緊緊箍住外框,這麼一來,小黃瓜與孩子們的外表全都很可怕地變成了一模一樣,那他們的個性都消失到哪裡去了呢?

不論愛因斯坦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紀天才,一旦世界上所有人類都是愛因斯坦的話,這個世界根本就無法成立了。小黃瓜彎彎曲曲的外觀的確並不好看,但本來就是極富多樣性的生物竟會長成完全一樣才比較奇怪吧!只要想到這裡就令人不舒服。

小黃瓜的命運並沒有這樣就結束了。站在庶民一方的小黃瓜,反而受到了變化無常的庶民們的不斷耍弄。

從前的小黃瓜果實會覆有一層叫做「Bloom」的白色粉狀物。這種白霜是因為表面細胞變化之後形成的白色細毛,被認為具有撥水的功能。這種物質與桃子果實表面的白色粉狀細毛是一樣的東西。

這種白色細毛當然是小黃瓜本身所自然分泌出來的物質,理應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無奈的是,這種細毛卻被人們懷疑「不會是農藥吧」,非常不受喜愛。雖然這時只要解開這個誤會就好,但結果大家卻是配合那些在乎外觀的消費者需求,最後還是推出了沒有白色粉狀物的小黃瓜。現在,出現在市面上的幾乎都是沒有白色細毛的無白霜小黃瓜。但是那些無白霜小黃瓜的口感並不好,做成沙拉雖然還好,但缺點就是醃漬起來的料理很不好吃。不僅如此,因為這些無白霜小黃瓜很容易得病,反而需要使用大量的農藥。這是多麼諷刺的結果啊!

最近,甚至出現了懷念彎曲小黃瓜與舊有小黃瓜的聲音,亟欲矯正過度發展的蔬菜生產近代化的想法也開始行動。但這次卻是把「彎曲的小黃瓜」當成了象徵性的存在,結果甚至出現了彎曲小黃瓜才好的風潮。這對小黃瓜來說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因為小黃瓜都正在盡量努力,想要長得筆直挺拔吧!

不論是彎曲的小黃瓜,還是筆直的小黃瓜,各式各樣的小黃瓜都能以小黃瓜本色培育而成的時代,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到來呢?


稻垣榮洋 《蔬果觀察記》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2014 科普論壇@科工館心得雜燴




112122日為期兩天的科普論壇,就在秋老虎的好天氣當中,在熱情高雄的科學工藝博物館火熱展開。這趟科普百匯之旅讓我收穫良多,一方面藉由科普論壇瞭解了科普教育在台灣各個單位及領域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則是首次參觀科工館的展館與科普圖書館,令人讚嘆這可真是座科普知識的礦脈。

這次論壇安排了超豐富而密集的演講,同個時段有許多組別在各個教室進行論文宣讀,畢竟是分身乏術,只能挑選最有興趣的場次去聽。透過演講交流激盪的火花,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在於對科普的認識不僅變得更為廣闊而具體,也有機會多方思考科普發展的可能性。

譬如開幕的跨界座談邀集了中研院、民間的旺宏教育基金會、博物館、圖書館以及國民教育的代表,宛如漫畫火影忍者的五影會談般,不但分享各自在科普領域的耕耘收穫,也為了未來的科普大戰,試圖聯繫起更緊密的合作關係,期盼經由跨領域合作尋求科普發展的新契機。

會談中有個議題我覺得很中肯,談到科普教育在台灣學校發展困境的連鎖效應。首先是科普教育應該從國小教育就開始紮根,但台灣的科學教育重心卻似乎落在中等教育之後的階段;然而國中與高中教育,卻因為升學主義而使得科學的學習過於著重在知識的填塞,違背了科普將科學落實於生活的精神。等到大學階段,又出現大學教師輕教學重研究的問題,並且仍舊缺乏邏輯的訓練與科學議題的深度思考。這環環相扣的結果,只要在任何一個階段抹煞了學生在科學教育上的根基與學習的熱情,後續的科學教育便可能淪為事倍功半。

除了學校教育之外,科普在家庭親子教育與社會教育方面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這次論壇的多場演講中,最讓我感到振奮的是,我看見來自各個領域的科普推廣者都在民間盡力點燃科普的火苗,散發出五光十色的炫亮光熱。儘管多數講者總謙虛地說自己的成果只是盤點心,比不上學界科普學者端出的滿漢全席,然而我深感若是少了這一道道讓人驚豔的科普點心,這回的論壇或許便不足以如此叫人滿足而回味無窮。


科普論壇的科工館導覽行程


國立科工館─莫拉克風災特展


原本我參加這次科普論壇的企圖,是想瞭解科普寫作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前景,希望能找到比較明確的科普寫作方向。不過,這趟科普論壇帶來的遠超過我的期待,因為我發現這裡頭有好多來自科普的湧泉活水,即是過往枯燥的科學教育所渴望灌溉的甘霖。而與此一體兩面的是,科普教育的活血靈藥,似乎也藏於現在正翻轉乾坤的科學教育之中。科學的受眾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更須要去邏輯思考、從生活經驗中體會科學,甚至去懂得品味與鑑賞其良莠,將科學化做自身的人生哲學。

說到「科普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差別,中研院的王道還老師在這次論壇中發表了令人震撼的演講。他指出科普並非科學教育的一環,而是相反的,科普教育的涵蓋範圍更大於科學教育。過去的科學教育過於強調鍛鍊及篩選出菁英,畢竟科學對大多數人而言實在是相當困難的一門學問,只有極少數的人可以在科學研究中如魚得水悠然自得。

然而,科普的精神則希望不論是科學家或一般人,都能在日常中察覺到科學的無所不在,試著了解頂尖非凡的科學發現是如何立基於我們周遭可觀察到的自然現象,而新奇奧妙的科學新知又是怎樣從我們生活中所延伸出來,許多時候科學其實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們認識、思考並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

王道還老師提到有些科學家並不重視科普,甚至鄙視科普。原因在於對於台灣的科學研究者而言,與其將心力投注在科普上,不如追求發表研究成果在科學期刊來得有較高的實質回報,若有餘力協助科普的推廣,反倒成了不務正業。另一方面,科普其實亦有其專業,不論是在科普寫作、教育理念與方法、傳媒運作上,都需要除了科學研究之外的專業知識及經驗,以及來自各個領域的專家集思廣益。即使是專業的科學家,也並非每一個人都能輕鬆勝任愉快。


中研院的王道還老師


陽明大學的徐明達老師


而我本身對於科普教育的理解,或許可以用「飲食料理」來做譬喻。「科學」如同「飲食」,不僅是生活的必需,同時也蘊含極大的學問。對於一般人來說,至少得懂得哪些東西是可以吃的或該怎麼吃,也可能進一步去了解什麼是營養的、是美味的、是真的,為此你必須培養累積豐富的知識與經驗。若你能學習到料理的技術,便有機會如同科學家發現問題並善用知識、找尋方法去獲得答案那樣,針對你的食材並善用廚具、以適當的烹飪方法去完成一道美味的料理,使你的生命得以溫飽。

相較之下,科學家則像是專業的大廚,不同的研究領域即是各種不同的料理文化。科學家如廚師般,應對各種食材應該有著極深的了解與品味,勤於磨利刀具及鍛練廚藝,秉持著對美食的熱愛,大膽且細心創造出風味獨具的佳餚。然而這些美食並非只提供給美食家品嘗並予以評分,也不該僅是廚師之間爭相授受的食譜。所謂的美食必須既是一種料理文化的進步與累積,同時也應該是讓更多人們得以品嘗與感動的美好存在。

此外,科普的影響不僅只獨厚於增進一般人的科學素養,對於科學家的自我提升也很重要。因為科普的傳遞不只是由上而下,它也包括相同階層內的交流與跨領域的交流。如同家庭主婦分享各自的私房菜、大廚之間也會有頂尖廚藝的切磋,或許因為擁有相近的背景知識,相同階層間容易達到快速有效的科普交流。

不過,近年來跨領域的合作與資源分享也愈加興盛,但所謂隔行如隔山,想達到跨領域的交流,首先勢必得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藉由淺顯易懂且有效的方式呈現給不同領域的學者,以建立知識上的合作基礎,這樣的過程亦是一種科普精神的實現。

就像是面對不熟悉的異國料理,或許有人會在初次品嘗到過於「道地」的料理時,因為太辣太鹹太油而懼怕,或是由於太清淡而食不知味,反而倒足胃口不肯再去嘗試。因此,如何一方面引領用餐者逐步體會料理的美味之處,另一方面又要如何守住自身料理的精髓,這將是科普推廣過程中值得持續探討的課題。



科博館的劉德祥主任


最後還必須談到科普教育中另個最奧妙且重要的一環,那便是科普教育所應具備的情意層面。這部分可集結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將科普的觸角伸及本土性與全球性的歷史或時事,包羅社會議題、環境議題、道德議題…等。這同時也是一種將科普教育與民眾生活經驗相互結合的好方法,讓民眾知道這些重要的議題與科學的關係,進而了解科學與自己的關係。

科普教育在心靈層面能夠去傳遞真善美的價值觀,而科學的可貴並非藉由高深的知識權威讓受眾盲目迷信,而是在知識的傳播之中,帶領群眾一同參與邏輯思考的過程,讓人們去面對內心的善惡與複雜,以及許多議題之中所深具的錯縱矛盾,從中引導他們建立自身的價值觀,如此一來科普教育才能真正展現其深層價值。


以上是一點小小的淺見,作為我內心對於科普教育的印象藍圖。

這回參加科普論壇看到好多好多在科普各個領域盡心盡力付出的耕耘者,而且他們在演講時的熱情,不禁讓人覺得科普教育充滿著希望。

例如,黃靜蘋老師與一同參與的師生,充滿自信與活力地分享這幾年發展科普讀書會的過程;以及彭宗平教授對於吳大猷科學營與科學獎的介紹,還有中央大學朱慶琪主任分享如何藉由結合多項主題的互動式演示,將難懂的物理學原理變得酷炫有趣。

此外,科博館的劉德祥主任針對科普與科學素養所做的精彩演講,更是點出了科普發展的柳暗花明與終極目標,與我內心原先對於科學教育的理想不謀而合,讓我不禁頻頻點頭、備感振奮。

或許科普教育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無法在短時間內一蹴可及,但累積著這無數小小的努力與影響,期待將有更多夥伴一同參與,讓科普的精神終有一天能在台灣這座小島水到渠成、發揚光大。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從桌遊《Manymals》新玩法學習生物分類檢索表



        上次介紹了Manymals這款讓每個人都能成為動物學家的桌遊,儘管遊戲規則非常簡單好上手,但對我這種重度愛好腦力對決的桌遊玩家來說,總覺得太過清淡又棄之可惜。

        那麼《Manymals》有別種更有趣的玩法嗎?可以有更多層次的戰術運用,最好再來一點難以捉摸的運氣與機率成分,此外最重要的,當然也得發揮生物學教育意義。嘿嘿,那就來試玩看看我腦力激盪所獨創出的《Manymals》新玩法,或許可以滿足各位桌遊同好與生物老師,讓《Manymals》提供更多的樂趣與教學功能。


        如果大家對國中生物課還有一點印象的話,應該記得曾經幫一群奇怪的甲蟲進行分類,依照體型、觸角形態、斑點數量、腳毛有無…等特徵,做出一份分類檢索表(identification key)。實際上,這種分類檢索表不僅能應用在動物分類,在植物分類學也被廣泛地運用,可說是生物領域非常重要的一門學問。

        然而對國中生而言,學會製作分類檢索表有啥好處?分類檢索表其實也可以活用於協助歸納與統整的課堂筆記,例如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分類階層概念,假如能利用檢索表提供整體架構,想必會比只介紹個別階層的特徵來得更完整。


       因此在《Manymals》的新玩法中最關鍵的一點是,你得懂得「如何問一個好的問題」,幫助你透過類似跑分類檢索表的過程,藉由每個生物的特徵異同推斷出哪一個動物才是你的致勝標的。可別小看問問題唷,生物學家在製作分類檢索表時可是得花費許多時間與心血,觀察並累積足夠的經驗與資料,才能藉由幾項扼要的分類特徵去做到精細的物種分類。

        好吧,廢話不多說,以下是《Manymals》的新玩法遊戲介紹。為了將這個新玩法推廣給外國喜愛《Manymals》的玩家,我也試著翻譯出英文介紹,翻譯若有錯誤敬請見諒,並歡迎留言更正。若是對牌卡本身圖案說明有疑問,可先參閱前一篇的Manymals》桌遊介紹


Board GameManymals - advanced version

Course of the game:

1. 第一回合,由最年長的玩家先做莊家,將牌堆洗牌之後,抽出比現場所有玩家數量再多三張的動物卡,並以正面朝上的方式,平均散布於桌面出示給所有玩家看見,玩家觀察時不可動手將卡片翻到背面。

1.      First round, the oldest player (or the teacher of biology) is the banker hosting this round. After shuffling all of the animal cards, the banker draws out the cards with “the number of people +3”, and shows them on the table with the animal side up. All players can observe the cards without turning any one of the cards on its back side.


2. 等所有玩家看完桌面上的卡片後,請莊家將桌面上散布的卡片收回並洗牌。

2.      After all players finish their observation, the banker collects the cards and shuffles them.


 3. 莊家可以觀察收回的動物卡背面的特徵說明,從中選擇一張動物卡作為本回合的目標卡,此目標卡不能讓莊家之外的其他玩家知道。選牌過程中,莊家可要求其他玩家轉身或閉眼以避免偷看的作弊行為。莊家在遊戲中也不可做出任何行為暗示自己所挑選的是哪張動物卡。

3.      The banker can observe the back side of these cards, and then choose one of the cards as the target card in this round. The target card should not be known by other players. Therefore, when choosing the target card, the banker is able to ask other players to close their eyes or turn around to avoid cheat. The banker is prohibited from hinting which one is the target card by any way.


4. 莊家選擇完本回合的目標卡之後,須將目標卡的動物名稱寫在答案紙上,並將答案紙覆蓋於桌邊,以便於本回合結束時,證明莊家最後揭曉的目標卡答案是否作弊及變更。

4.      After choosing the target card, the banker has to write the animal’s name of the target card on a piece of paper, and then turns the paper over on the table. In the end of this round, it will be used to prove whether the banker cheated and changed the target card.


5. 請莊家將本回合抽取的動物卡,再次正面朝上平均散布於桌面上,然後其他玩家即可轉身來或睜眼。

5.      The banker spreads out the cards in the middle of the table with the animal side up again. Meanwhile other players are able to open their eyes or turn around.


 6. 從莊家隔壁的玩家開始,可依順時鐘或逆時鐘方向輪流詢問莊家一個問題,以了解莊家所選擇的目標卡具有的動物特徵。問題限定只能與本遊戲提供的各項動物特徵有關,並以能簡短回答的是非題或簡答題為主。玩家可由莊家的回答,思考並歸納本回合的目標卡可能是哪一張,以做為答題時的參考依據。

6.      Begin with the player next to the banker, each player asks the banker a question one after another in order to kn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rget animal card. The question must be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offered by this game and shown on the back side of the animal card. It is far better to ask yes-no question or short answer question. According to the answer from the banker, the players may infer which one is the target card.


7. 回答玩家的問題時,若莊家對目標卡的動物特徵認識不足,而無法直接回答的話,則必須拿取桌面上每一張動物卡,並逐一檢視其背面的動物特徵,不可只單獨檢視目標卡而導致洩漏答案。檢視過程,不可讓其他玩家看到動物卡背面的內容,並且儘可能避免不同卡片檢視時間的差異而造成暗示。此外,請莊家務必確定自己給予其他玩家的回答是正確無誤的。

7.      The banker has to answer the player’s question correctly. If the banker is too unsure to answer, the banker must pick up all of the cards on the table and check the characteristics on back side. The banker should not observe only the target card or offer any hints for cheat; besides, don’t let other players peep the back side of card.


 8. 當第一位發問的玩家與莊家結束問答,便可進入答題階段。答題順序以發問者為優先,然後依序為隔壁的下一位玩家。每一回合當中,每個玩家只擁有一次答題機會,因此若該輪問答無法提供充足的線索,玩家也可選擇不回答以保留答題機會。

8.      When the first player finishes the Q&A, it’s time to guess the target card. In a round, each player has only one opportunity to guess the target card. The first player who asks banker a question has priority to answer the target card, and the player next to the first player is the second to guess orderly. However, the player can decide to pass and save the opportunity if the clue is insufficient from the Q&A.


 9. 當有玩家在答題階段選擇了錯誤的動物卡作為答案,即成為本回合的輸家,不可再作答與詢問莊家問題。錯誤的動物卡可拿到桌邊放置,以免混淆未作答的玩家再次選到此卡。

9.      The player choosing the wrong card becomes the loser in this round. The loser is unable to do the Q&A and answer the target card again. The wrong card can be put aside lest other players choose this card again.




10. 若第一次發問與回答結束,並未有玩家回答出正確答案,則輪到隔壁的下一位玩家發問。第二次問答結束後的答題階段,則由此輪發問者取得回答優先權,相對的,前一輪發問者則成為最後答題者。


10.  If all players do not answer the target card correctly after the first Q&A, then it’s turn for the second player next to the first player to do Q&A and have priority to answer the target card. Oppositely, the first player finishing the Q&A becomes the final one to answer the target card.



11. 遊戲回合進行直到有玩家在答題階段率先回答出目標卡的正確答案,即為該回合的贏家。但若所有玩家在答題階段都回答出錯誤的答案,則該回合的贏家為莊家所有。


11.  There are two conditions that the round is end: (1) one of the players answers the target card correctly, so this player is the winner; (2) all players answer the target card incorrectly, and consequently the banker is the winner.


12. 新的遊戲回合,改由前一位莊家的隔壁玩家擔任新的莊家,將上回合的動物卡捨棄,並從牌堆抽取新的動物卡開始新回合。遊戲的回合數可自行決定,獲得最多次贏家的玩家即為本遊戲的冠軍。

12.  New round, the player next to the former banker is the new banker. Removing the used animal card, the banker draws out the new animal cards and starts the round. The number of round in this game can depends on the length of time. The player winning the most rounds is the champion.



◎遊戲要訣:

1. 莊家對於目標動物卡的選擇
       若是莊家想讓其他玩家都答錯來贏得該回合,最好挑選與多數動物卡具有共同特徵的卡片作為目標卡,以降低問答提供的辨識度。但若是在遊戲中後段的回合,莊家則可針對目前獲得最多次贏家的玩家,藉由該回合問答與答題的順序,決定目標卡的辨識度來降低特定玩家的獲勝機會。


2. 玩家在問答階段可靈活運用剖半法或單挑法
        剖半法,藉由詢問半數動物卡所共有的特徵,來淘汰不符合目標卡特徵的卡片,但此法相對的亦會保留下半數卡片,而降低發問者優先回答時的答對機率。單挑法,專攻只有一張動物卡獨有的特徵,這樣只要藉由一次問答便能鎖定正確答案,但若是無法命中目標卡,則會保留許多卡片下來而降低答對機率。


3. 遊戲開始時抽到的動物卡間的異同程度,決定了這回合的戰略
        當動物卡之間的相似程度越高,通常需要藉由多次問題才能大幅縮小目標卡的可能範圍,此對莊家與問答順序較晚者較有利;當動物卡間的差異程度越高,則可能兩次問答以內就可獲得答案,對優先問答與作答者較有利。


4. 問答順序與答題的優先順序是戰術致勝關鍵,但也別小看運氣
        把握問答的優先權,可以大幅提升答題的正確率並先馳得點;但問答順序較晚者並非完全居於劣勢,有時大膽猜測也能幸運命中。在機率與運氣之間,勝負經常只在一念之間。


5. 觀察莊家的一舉一動,都是一種心理戰術
       只有莊家知道哪張是目標卡,從問答過程中莊家的思考時間與神情,有時可以發現意料之外的線索。不過當你遇見老奸巨滑的莊家時,可就得小心莊家也可能故意誤導你掉進他的心理陷阱。



◎遊戲心得:

  我當初剛設計好這個新玩法時,原以為要猜出目標卡應該不是件困難的事,但實際上沒那麼容易耶!因為玩家通常會詢問比較明顯可見的特徵,例如腳的數量就是個很有用的問題;相對的,玩家應該很少詢問連自己都不太知道的特性。

        然而,《Manymals》歐洲版牌組的動物其實有不少相似度都超高的,例如光是鳥類就超過十種,哺乳類的數量也非常多,因此最後經常會淪落到不知該怎麼問的窘境,只好靠運氣決定勝負。其實遇到這種結果,就很適合引導學生思考生物分類學家在研究中常遇到的問題:當分類階層分得越細之時,是否就需要藉由觀察更多、更細微的特徵來協助物種的分類。

相似度超高的動物卡組合


        在玩家與莊家Q&A的過程中,也可以讓玩家分享為何他們要問這個問題,同時幫助分析與釐清每個分類特徵可能具有的功能與意義。當然,也可以反過來質疑他們所問的問題是否真的有生物學上的演化與分類意義,例如腳的數量,螃蟹和魷魚都是十隻腳,那麼他們的親緣關係是否也比較近呢?這些都可以幫助學生們深入思考與了解生物分類學的知識與應用。

        每玩完一個回合,也許能順利完成一個由玩家自製的分類檢索表,老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討論,例如有沒有更好的分類方法能更快鎖定目標。或者讓每位學生把本回合使用的動物卡擺放在畫出的檢索表上,有時候會發現學生可能因為對分類學知識的認知差異或誤解,而擺放出不同的分類結果,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討論議題,可藉由群體討論引導程度較低或觀念錯誤的學生,提升並改善他們的學習結果。事實上,在生物領域的學術研究單位,許多分類學者的研究就是在探討這些議題。如何藉由淺顯易懂又有趣的方式,帶領學生從桌遊潛移默化深入到科學研究,對有興趣帶領學生參與研究的生物老師而言,挺值得嘗試看看的。

        玩過《Manymals》之後,我衷心覺得應該出個植物界版本的類似桌遊啊!例如常見的校園植物就很適合拿來玩,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透過遊戲認識校園植物,另一方面又能把植物形態學、分類學、演化學的知識一氣呵成融於一爐。此外,或許也能提供不同版本的補充包,像是台灣原生植物版本、常見蔬果作物版本,甚至每座國家公園都可以自己出一套專屬的桌遊呀,可以拿來玩,又可以當圖鑑使用,還能當藝術品收藏,好遊戲好商機不推可以嗎?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與動物學家一起玩桌遊《Manymals》





最近無意間借到這款在台灣似乎還算非常冷門的桌遊《Manymals》,說明書上表示《Manymals》是由 Nora Loges Christoph Joachim 這兩位生物學家指導之下所設計出的一款桌遊,適合作為課程教授動物分類學的教具。

查詢網路之後發現《Manymals》有好幾個版本耶,我手邊有的兩款分別是 Europa 歐洲動物版,以及 Ozeane, Kusten & Pole海洋與極地動物版,此外《Manymals》還有出動物園版、澳洲動物版,甚至還有恐龍版。可惜的是,網路上踏破鐵鞋都遍尋不著好心網友提供中文版的遊戲規則,乾脆就由我這位生物老師來造福各位吧,若有民眾想轉載或列印使用,請記得附上本篇連結網址喔。




Manymals》規則說明:

本遊戲適合 至 位玩家,建議玩家為 歲以上,每場遊戲約需 10 至 20 分鐘

本遊戲目的為提供動物分類學的基本常識,藉由了解與熟悉幾項簡單的動物形態與行為的分類特徵,來認識各式各樣的動物。

內容物:56 張動物卡,11 張特徵說明卡 (含三種語言),一本說明書













遊戲前的準備:

將牌組中的特徵說明卡先抽出來,然後將 56 張動物卡進行洗牌,再取出大約 40 張左右的動物卡,將卡片上有動物繪圖的那面朝上 (此面簡稱為「正面」),並平均散佈在桌面上。其餘剩下的動物卡疊成牌堆放在旁邊,留待每一回合結束後補充桌面卡片之用。


 

 

 




每張動物卡的「背面」有不同的圖案與文字,由上至下依序是:指定特徵圖案、該卡片正面動物的德文俗名、括號內的拉丁學名 (註:正確的生物拉丁學名格式應為斜體字)、英文俗名、法文俗名、義大利文俗名,最下方多個方格內的圖案呈現的是此卡片正面那隻動物所具有的分類特徵,特徵簡單介紹如下,若有疑問可參閱特徵說明卡。


Number of legs 腳的數量
Number of arms 手的數量
Have feathers 擁有羽毛
Have fur 擁有毛髮
Have scales 擁有鱗片

Have wings 擁有翅膀
Have fins 擁有鰭
Have tails 擁有尾巴
Have beaks 擁有鳥喙
Have teeth 擁有牙齒
Do not have any outer ears 沒有外耳

Do not have any horns 沒有角
Have antlers 擁有鹿角
Have antennas 擁有觸角
Are even-toed ungulates 偶蹄動物
Are odd-toed ungulates 奇蹄動物
Have claw 擁有爪子

Can climb 會上下爬行
Arise from larva 有幼體發育至成體的明顯差異
Lay eggs 會產卵
Are mammals 哺乳動物
Are insects 昆蟲

Live in Africa 分布於非洲
Live on the ice / in the snow 生活在冰雪環境中
Live in / next to the water 生活在水域環境
Live in the woods 生活在森林中
Can fly 會飛
Can swim 會游泳

Live off of vegetable food 草食動物
Live off of meat 肉食動物
Are omnivores 雜食動物
Hibernate 會冬眠
are active at night or at dawn 夜行性動物
Are endangered species 紅皮書中的保育類動物

Pursue brood care 有育幼行為
Are vertebrates 脊椎動物
Have poison / are poisonous 有毒動物
Live in dens / caves 居住在洞穴中
















遊戲進行:

1. 有請最年長的玩家,從桌面上散布的動物卡中隨意挑選一張並將其翻至背面,出示給所有玩家看見,並且參考特徵說明卡,大聲宣讀此動物卡背面最上方之「指定特徵圖案」的名稱,例如「擁有牙齒 Have teeth」。





2. 當最年長的玩家宣讀完指定特徵圖案的名稱之後,所有玩家即可開始從桌面上散布的所有動物卡中,找出個人認為符合該指定特徵的動物,並將卡片迅速取走,堆疊放置於面前。請注意,取牌時僅能固定使用同一隻手,不可同時使用兩隻手;此外,一旦被取走的卡片,便不可再反悔而放回桌面。

註:若是翻出的指定特徵圖案較特殊,所有玩家都認為此回合桌面上所有動物卡皆無符合此特徵者,導致無人取走卡片的情況,則請將原本翻開的動物卡翻回正面,並翻開另一張動物卡,宣讀新的指定特徵圖案名稱重新開始此回合。


3. 當所有玩家都結束取牌之後,請每位玩家將自己拿取的卡片出示於桌上,並翻到卡片背面,觀看卡片最下方方格內的許多特徵圖案之中,確認此動物是否具有本回合所指定尋找的特徵。


符合指定特徵圖案「擁有牙齒 Have teeth」的卡片



不符合指定特徵圖案「擁有牙齒 Have teeth」的卡片



4. 具有本回合指定特徵的正確動物卡,可由玩家所保留;但不具有指定特徵的錯誤動物卡則必須放回桌面並翻至正面,同時玩家還得從原本所保留的正確卡片中,交出與錯誤動物卡同樣數量的卡片放回桌面,以作為懲罰。若是有玩家取得的錯誤卡片數量大於正確卡片,則須將本回合所有取得的動物卡放回桌面。


5. 計算每位玩家最後保留的動物卡數量,擁有最多張動物卡的玩家為此回合冠軍,可從其保留的動物卡選出兩張作為兩點積分;擁有第二多張動物卡的玩家為此回合亞軍,可從其保留的動物卡選出一張作為一點積分。此積分牌須放置於該玩家身邊,而不須放回桌面上散布的動物卡之中。

註:若是冠軍玩家本回合保留的動物卡只有一張,則只能保留此一張卡並獲得一點積分而已。若是本回合有兩位以上玩家獲得同分且並列冠軍,則每位冠軍玩家僅可保留一張動物卡且獲得一點積分,同時本回合也不產生亞軍。


6. 回合結束,除了贏家的積分牌之外,其餘被取走的動物卡皆翻至正面並放回桌面,此外再從補充用的牌堆中取出三張動物卡加入桌面散布的動物卡中。若是補充用的牌堆已被抽完,則不須要再補充動物卡。





7. 新的回合開始,再度由最年長的玩家將一張新的動物卡翻至背面,繼續展開遊戲。若是此回合被翻開的動物卡所顯示的指定特徵,與上一回合的指定特徵恰巧相同,則請將此動物卡翻回正面,並將另外一張動物卡翻至背面繼續開始遊戲。


8. 遊戲總共進行七個回合,獲得最高積分的玩家即為最大贏家。







Manymals》這款桌遊的規則看起來很簡單,不需要太多心理戰術的運用,只要有充足的動物分類學常識,並發揮玩心臟病時的眼明手快。然而,這款桌遊最大的困難點在於,玩家必須對 56 張動物卡的動物特徵與習性有所了解,同時也必須搞清楚每項分類特徵的意義。若要提供足夠的教育功能,生物老師的妥善引導與相關知識的補充確實不可或缺。

有幾項分類特徵的難度很高,例如「Live in Africa 分布於非洲」或「Are endangered species 紅皮書中的保育類動物」,建議新手玩家剛接觸這款遊戲時,先從相對簡單的分類特徵開始。如果玩家是國小學生,建議遊戲重點可以放在認識動物的名稱、形態特徵與習性;若玩家為中學生,則可以加入國中生物的動物分類學知識,提供分類架構的相關概念,並且說明動物的各種形態特徵、習性與其適應生存環境之間的生態關聯性。


美中不足的是,《Manymals》並沒有中文化的版本,也缺少台灣野外可以見到的動物。如果台灣本地的動物分類學者願意出一款《Manymals》的台灣版,相信會更適用於台灣本土的生物學課程。

老實說,我覺得《Manymals》是款教育性大於娛樂性的桌遊,如何引導沒有足夠生物學基礎的玩家,藉由遊戲提升其對野生動物與分類特徵的認識,比在遊戲獲得勝利更具價值。可是如果沒有一位好棒的生物老師,像棋靈王中的佐為附身在這款桌遊上,我猜想一般人並不會選擇這款遊戲作為休閒時的首選。

沒錯,就像我找了三位朋友來陪我玩這款桌遊,結果他們一聽完規則就繞跑了,畢竟是跟生物老師玩動物分類學的桌遊啊,任誰都會覺得絲毫勝算都沒有咩。沒關係,我這次所介紹的是《Manymals》的國際官方規則,之後在下一篇我會再介紹本人所獨創的《Manymals》新玩法,更多的心理戰術與交叉攻防戰,保證比官方規則更有趣十倍以上,發揮寓教於樂的精神。


◎延伸閱讀

從桌遊《Manymals》新玩法學習生物分類檢索表
http://bioparchment.blogspot.tw/2014/11/manymals.html




ManymalsOzeane, Kusten & Pole 海洋與極地動物版